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2日就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举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这一讲话深刻阐明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把金融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正如会议中所提到的,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根据最新发布的数据来看,截至2018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268万亿元,同比增长6.3%,本外币负债247万亿元,同比增长5.9%。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03万亿元,较上季末减少68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3%,较上季末下降0.04个百分点,银行业发展日趋稳定,不良贷款逐年下降,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趋缓。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03%,较上季末上升0.24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58%,较上季末上升0.25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4.20%,较上季末上升0.38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稳定提升,且资产质量处于较高水平。机构体系日趋完善,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及市场份额继续上升,市场集中度下降,竞争程度进一步提高。证券期货业方面,上市公司数量稳步增长。截止去年,两市上市公司总数达3567家,沪深两市总市值为48.67万亿元,比上年数量增加82家。“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公司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数量保持较快增速。中国债券市场的余额是86万亿,约合12.6万亿美元,在全球大概排在第三位,2018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309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占第二位。保险业方面,资产规模扩大,保费收入快速增长。截至截至2018年底,保险业资产总量18.3万亿元,较2018年初增加9.5%。除此之外,信托公司、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不同类型的金融公司也有了蓬勃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了种类比较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行业资产规模庞大,从业人员众多,但是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金融业的市场结构、服务能力、创新水平、防范风险能力还不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正如习总书记在会中提出的:“要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我国金融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阶段,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迫切性。
首先要加快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性改革。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不平衡,大约90%的金融资产集中在银行,企业的直接融资占比低,因此重点是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股权众筹,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股权融资,从而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利用科创板加快资本市场自身改革,推动A股的市场的制度完善,提高其市场效率和监管水平,可以发挥资本市场的引擎作用,进一步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科创板的成立可以让我国资本市场层次更丰富、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战略意义更突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作用,在制度改革和机制完善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试验田”作用,这将大大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整体竞争力。
其次要提供更多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提供资金的使用效率,让更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一方面要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坚决切断僵尸企业的融资能力,从而把资金释放出来;要加快对IPO制度、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改革,尤其是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占用过多上市资源,因此要强化退市制度的建设和落地,让交易所承担更多的职责,制定更加可行的退市流程标准,加快上市公司质量的改善。丰富和加快金融衍生品的开发,让投资者通过购买金融产品来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增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力。
三是要加快城乡金融的均衡发展,大力促进普惠金融,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科技技术在中国金融领域中的应用已经得到很大的普及,除了利用金融科技助推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效率外,更要利用科技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让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居民也能够享受到更多金融服务,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东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更加均衡发展。
当然,金融行业是与风险相伴的行业,如何防范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也是本次集体学习的重点内容,并且把金融风险上升到国家风险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以国家安全的角度重新定义金融风险,足以见得金融风险的严重性以及防范的必要性。此时,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坚决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攻坚战,更是为实现目标保驾护航。
在全球化程度加深的当今社会,国家以经济为根本、以金融为血脉,金融和国家安全休戚相关,保障国家安全也需从金融着手。尤其在“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过程中,应对国际上的金融风险,提高国内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则显得尤为关键。目前,我国金融风险防控实行的是“一行两会”的分业监管模式。根据金融风险理论的描述,由权威机构对金融业实施监管,可以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同时,“宏观审慎+货币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仍然利于维持金融的稳定。一般来说,宏观审慎的目的是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降低在经济上升期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同时增加经济下星期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以保证金融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不仅需要有监管体制,管理框架,还需要相应的金融信息服务作为支撑。在会议中,习总书记对此也做了相关指示:要加快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金融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国产化。目前,我国的金融信息服务主要的参与主体是金融机构。机构的参与使得网络信息服务与实体产业、资本市场连接起来。现代的世界依靠信息技术、互联网关联紧密,区域性甚至世界性金融危机仍有可能发生。因此,对于金融信息机构的监控也是重要的环节,必须高度重视金融信息的收集与网络搭建。习总书记同时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支付结算机制,适时动态监管线上线下、国际国内的资金流向流量,使所有资金流动都置于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督视野之内。这就为如何监管给出了方案。
在会议中,习总书记强调:要做好金融业综合统计,健全及时反映风险波动的信息系统,完善信息发布管理规则。其实,这是为了建设更透明、公正的资本市场谋划布局。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在现实中,大量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这种不对称性会导致交易的不公平。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不仅会依靠优势为自己某的利益,还会将风险或损失转嫁给信息劣势方。这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影响。健全的金融风险监管机制是建立在透明公正的基础上。会议中也提到“要提高金融业全球竞争能力”,透明、公正同样是全球竞争力的基础。
防范金融风险,仍然要依靠人才。习总书记在会议中提出:要培养、选拔、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精通金融工作的干部队伍。由于,金融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具有专业型和复合型特征。在针对金融风险的监管方面,人才是关键因素。目前,我国的金融符合人才缺口较大,现有人力资源机制还不足以适应竞争环境和金融信息化发展带来的需求。提升现有监管人才队伍、培养监管储备人才,是我国组建专业监管团队的必要条件,也是监管工作的核心和根本。
可以看出,这次会议对金融的本质以及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阐述,金融的重要性再次得以凸显。未来的中国,不仅仅是经济强国、文化强国,也一定是金融强国。这次会议,也是中国在走向金融强国的进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
作者卞永祖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